苏电新闻
【江苏经济报】抢人大战折射中国高职教育之变
2018年10月12日 00:00  点击:[]

都说高端人才抢手,其实刚刚毕业的技能型人才同样抢手。

口说无凭,眼见为实。恰逢高职类院校招生季的到来,10月10日,一场大型校园招聘活动在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举行。近500家全国各地企业推出了1.2万多个用工岗位,而面向的却只有近3300名应届毕业生,演绎了一场不折不扣的抢人大战。

需求之变,全新的中国式蓝领受追捧

前一天就赶到淮安的杭州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招聘经理朱建国,已经是第三次来到淮信院招人了。“5个岗位想招30人,现在企业都是数控机床,对于年轻人来说上手很快,但想要真正熟练掌握,还是要现场看一看应聘学生的反应能力和理解能力。”朱建国说,他们并不指望能够一次把30个人招满,但如果能招到几个有钻劲、能沉下心陪企业一同成长的学生,也就不枉大老远跑一趟了。

上汽集团是全球500强企业,在智能制造方面一直走在国内前列,其生产线早已由机器人代替了人工,但即便如此,他们对于一线技术工种的需求依旧非常大。上汽集团无锡分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马加丽直言:“有些生产线几个人就能完成全部操作,但整车生产对于质量的要求极为严苛,这就需要一线的员工既能操作非常先进的设备,又要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突发问题,我们培养出一个优秀的一线员工所花的代价甚至高于一些行政岗位。”

苏宁易购的客服人员需要懂得如何打通各部门的联系并了解新零售的动向;金一文化的平面设计师要能够熟练运用各种制图软件并且要思维活跃,有开拓精神;顺丰速运的做件员要懂得如何去跟分拣机器人打交道……随着中国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各类业态的革新,中国式蓝领的定义已经完全跳出劳动密集型范畴,特别是那些一线的生产类工种对于信息化、数字化技能的需求更加强烈。

当然,刚刚毕业的学生短期内或许还无法胜任,但企业愿意花时间培养,大部分用人单位都为有意向的学生提供了长达半年的带薪实习机会,实习期工资从2500元到5000元不等,而一旦留用,工资将进一步提升。“实习工资其实并不看重,我更加看重的是公司的发展前景,这也是大多数同学的真实想法。”淮信院电气自动化大三的学生孙达如是说。

模式之变,订单式培养逐渐成为主流

人才结构改变,教育改革先行。在这场声势浩大的招聘会之外,早已经有600多名毕业生通过订单式培养提前和企业签订了用工协议。在整个江苏省内的高职院校中,淮信院对于订单式培养模式的探索一直走在前列。

“目前我们和30多个企业签订了培养协议,每年帮助了20%的应届毕业生实现就业。”该校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李朝林告诉记者,淮信院的订单式培养以学分选修的方式进行,学满45课时即能拿到相应学分并获得企业认可,授课则由企业的讲师进行,学生可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选择多门自己感兴趣的工种课程。“强生医疗、富誉电子、完美中国都是淮信院的合作单位,学生对于这样的知名企业也非常感兴趣。”李朝林说。

2011年5月,江苏在全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推进会上正式将订单式教育模式纳入试验范畴,时至今日,已经形成了一套“入学即就业”的可行模式。在此基础上,淮信院还对模式进行了一定的探索,比如一个“订单班”的人数可以从10人至30人不等、可以跨专业跨院部进行选修、周末加增培训班对学生开放等,学院的热门专业数控机床、软件、模具、机电一体化等,更是成为了订单企业选择的“标配”课程。

该校党委书记裔大陆表示,订单式培养不仅100%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还为更深层次的校企合作、产学研转化等奠定了基础,对学校的办学质量和知名度提升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理念之变,“归属感”打造从学校起步

招聘会上也有一些企业吐槽:招工难、留工更难。一些企业花大力气培养刚招的新人,但常常是刚熟练就跳槽,让企业很受伤,所以找到一批具有“归属感”的员工对企业发展很重要。

恰逢金秋时节秋意正浓,几名贵州来的学生因为对苏北早晚温差估计不足显得衣衫单薄,该校学工处某老师用自己私家车给学生送被服的场景正好被记者撞上。“我向朋友要了些被子和衣服给他们送来,人是我去招过来的,20多个吧,我得对他们负责。”该老师乐呵呵地说。

“我们是全国唯一一所拿出所有专业,向贵州学子‘开放’的高职院校,全校40多个专业都可以供贵州学生选择,并全部实行三年学费全免政策,目的就是希望贵州学子能接受到对其发展有益的优质教育。” 裔大陆指出,淮信院还是全省每年贫困生减免学费金额最多的院校之一,此外学院还有很多校外的结对帮扶对象。公益事业会让外界对学校产生更多的认可,而这些同学进入企业之后,对学校的归属感会被带到企业中,这才是企业留住人的关键所在。

在招聘会场外,我们遇见了江苏金震手机连锁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卞金震,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该校97届校友。这次卞金震除了要招10名员工外,还带来了一笔不菲的助学金:“校招我每年都来,一方面是发展需要,另外对学校也是有感情了,我招回去的员工流动性很小,他们也是我能够取得今天成绩的关键所在。”

江苏经济报记者 陈 宁



版权所有@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  | 地址:淮安市高教园区枚乘东路3号 | 联系方式:0517-83808080(招生热线);0517-83808088(党政办公室) 

苏ICP备09021071-2号  | 苏公网安备 32080102000238号